音樂的想像力遊戲
專輯名稱:《音樂的想像力遊戲》 TAIWAN88四手聯彈音樂專輯
製作:極緻形象有限公司
監製:紀宏仁
藝術總監:黃凱盈
製作人:紀宏仁、黃凱盈
作曲:比才、紀宏仁、蓋洛格、陳可嘉、顏名秀
編曲:黃凱盈
演奏:黃凱盈、蓋洛格、李德維
通路行銷:周政宜
設計統籌:文耀笙
行政執行:陳思妤
專案執行:音樂小聯盟
錄音、混音:Hiro G
錄音室:音樂小禮堂專業錄音室
專輯概念
思考如何讓美感與音樂教育能以平實的方式,深耕於校園與家庭中出發。
透過『遊戲』的方式,讓孩子們能夠從互動中,對音樂有更多的想像!
玩法介紹
作曲:紀宏仁 Hiro G / 編曲:黃凱盈 Kaiyin Huang
音樂家介紹
作曲家:比才 Georges Bizet
比才是法國浪漫樂派曲家,二十五歲時發表歌劇「採珠人」,之後又陸續譜寫如戲劇音樂「阿萊城姑娘」及歌劇「卡門」,而這部作品後來也成為比才最成功的作品。但比才在「卡門」首演後的三個月後去世,當時的他還不到三十八歲,是另一位才華洋溢卻英年早逝的古典音樂作曲家。「兒童遊戲」(Jeux d’enfants)是比才在1871年完成的作曲,這組作品不像舒曼的「兒時情景」描述的是成人對童年的思念,而是簡單而純粹地捕捉遊戲裡的童趣。
作曲家:紀宏仁 Hiro G
歷經唱片業的蓬勃與衰退,紀宏仁在台灣可說是MIDI電子音樂界的教父與先驅,在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開始蓬勃發的同時,算是一位極有前瞻性的歌手與音樂製作人,在回歸教會後他不但期待自己能將數十年在流行音樂產業界的經驗,化為能夠輔助年輕一輩不論是朝向幕前或是幕後發展的推手,在面對科技發展與國際化腳步加速的現代社會,他也將自己所創立的公司『極緻形象』轉型為社會企業,跨越國界與社會階層的隔閡,期待音樂所能帶來的價值能受惠於社會更多人。
編曲 / 鋼琴家:黃凱盈 Kaiyin Huang
2015年獲台灣十大傑出青年的凱盈,畢業於茱莉亞音樂學院(學士)、耶魯音樂院(碩士) 及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旅美期間不僅曾登上卡內基音樂廳與 林肯中心,演奏足跡更遍及歐美各國,也曾擔任耶魯大學音樂系鋼琴教學助理以及紐約州立大學音樂系室內樂教學助理。此外凱盈更跨出音樂領域、關心各項社會議題,2012年以出版溫水裡的青蛙一書探討全球貧富失 衡現況。從 2013年開始凱盈於東南亞與北非各發展中國家,推動社會性音樂計畫,並自 2014年起合作創立緬甸音樂節,不僅邀請翁山蘇姬共同參與,更與聯合國合作慶祝70週年成立。目前為凱樂思藝術的音樂總監,期待能持續透過音樂感動人心、服務人群、改變生命。
作曲 / 鋼琴家:蓋洛格 Kimball Gallagher
在四首以比才兒童遊戲為典範的『兒童遊戲』樂曲中,我試著以音樂描繪我所挑選的每一個遊戲,音樂裡還夾帶著一些懷舊的情感。小朋友不斷地旋轉著繩索,『跳繩』一曲,就從一次又一次繩索摩擦地板的聲音開始,當這個聲音還未間斷,又加進一段簡單、好似美國民謠的旋律,一開始是卡農式的二重奏,到後來加上了和聲,最後孩子玩耍的熱情減緩、音樂慢慢地進入尾聲,在這個時候我們都能想像,孩子們被要求、只好很不情願地結束遊戲。『丟球』就像是比賽中球所勾勒出的拋物線,當鋼琴家的手在音符與音符間的跳躍,好像也勾勒出了類似的弧線,整首曲子都是從這個想法變化而來的。『躲貓貓』描述一為單獨在尋找、但卻又找不到的人,突如而來的活力表示搜查行動有展開、突然的一陣沉默則表現出空蕩蕩的地方,最後尋找者終於還是找到那位在躲藏的人,而遊戲又再一次開始。鴨、鴨、鵝『抓鬼遊戲』是讓大家圍成一個圈,在一個規律節奏之下,鵝邊走邊輕拍每個人的頭說著:鴨子、鴨子、鴨子,但當鵝點到你說鵝的時候,追逐遊戲就展開了!
作曲家:陳可嘉 Ke-Chia Chen
陳可嘉出生台灣台中。目前任教於美國寇蒂斯音樂院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 。取得美國賓州大學作曲博士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寇蒂斯音樂院,曼哈頓音樂院 (Manhattan School of Music)。作品屢獲獎項,多次為電台遴選播出,活躍於美國各城市,其中包括了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其管絃樂作品 Broken Crystal 榮獲 Marilyn K. Glick Young Composer Award首獎,並與印第安納波利斯交響樂團(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合作演出。印第安納波利斯星報,評論陳可嘉的管絃樂作品:「豐富有自信,極富想像力的管弦樂技法!」,「作品特色融匯了強烈而豐富的音樂對比,作品一氣喝成,展現了令人驚歎的莊嚴典雅韻味。」
2015年,天主教宗方濟各在美國費城主持大型彌撒,費城管弦樂團委託陳可嘉改編十首聖歌,由費城管弦樂團及五百人合唱團在彌撒禮儀中擔綱演出。陳可嘉與知名音樂家合作,包括路易維爾管絃樂團音樂總監 Teddy Abrams,紐約愛樂副指揮及紐約青年管弦樂團音樂總監 Joshua Gersen,費城管弦樂團副指揮 Lio Kuokman,林肯中心室樂音樂協會小提琴家 Ida Kavafian , 鋼琴家黃凱盈。2012年,榮獲美國作曲家聯盟蘇比特獎,贊助其與費城管弦樂團首席法國號 Jennifer Montone 的錄音計畫,錄製其法國號獨奏曲。近年,獲邀擔任駐團作曲家,包括Ensemble 212 , Concerts on the Slope,Music from Angel Fire,Colorado College Summer Music Festival。2016-2017年度, 作品The Formosa Phoenix由費城管弦樂團委託創作,為其Sound All Around音樂教育系列所譜寫。管弦樂作品Broken Crystal, 由台灣國家交響樂團於國家音樂廳亞州首演。
作曲家:顏名秀 Ming-Hsiu Yen
顏名秀是位十分活躍的作曲家及鋼琴家,她的作品曾多次於美亞歐三洲演出,並曾與Osmo Vänskä、呂紹嘉、Alexander Drčar、張佳韻、張尹芳、Adrian Schneider、Kenneth Kiesler等指揮大師,以及美國明尼蘇達管絃樂團、臺灣國家交響樂團、臺灣音契合唱管絃樂團、中國敦善交響管樂團、PRISM薩克斯風四重奏等知名國內外表演團體合作。近年來她屢獲國內外獎項,其中包括亞洲作曲聯盟入野義朗紀念獎、美國Heckscher作曲獎、美國作曲聯盟作曲獎、台灣教育部文藝創作獎、中國三川獎等。 近年作品發表活動包括:2017為德國「孟德爾頌音樂院大賽」創作的指定曲《鋼索行者》;2016客家歌舞劇《香絲·相思》、NSO國家交響樂團《狗汪汪與神奇玩具屋》、香港「創意間的親暱」五週年精選回顧音樂會;2015年美國皇后區新音樂節、駐德國臺北代表處音樂會、中國敦善交響管樂團訪台音樂會、NSO國家交響樂團《小黃點與四季》、NSO國家交響樂團(臺灣愛樂)中國巡演;2014年美國路易斯安那低音提琴音樂節 、臺灣春秋樂集;2013年國際女性音樂家聯盟年度音樂會、NSO國家交響樂團(臺灣愛樂)歐洲巡迴、韓國NONG Project、音樂台灣;2012年哥本哈根低音提琴年會;2011年香港創意間的親暱、亞洲作曲聯盟大會等,深獲國際好評。目前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擔任理論作曲專任副教授。
鋼琴家:李德維 De-Wet Lee
李德維在2013年獲得英國皇家伯明罕音樂院 John Ireland 鋼琴獨奏首獎,並以最高榮譽第一等成績分別取得最高演奏文憑(Advanced Postgraduate Diploma with Distinction /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with Distinction)及碩士學位(Master of Music with Distinction)。她曾跟隨多位著名鋼琴家學習,於2007年獲得新北市大學組鋼琴獨奏第一名,演出足跡遍及台灣、加拿大、英國、緬甸等地,於2011至2013年間,在英國舉辦多場個人售票獨奏會及協奏曲售票音樂會,回國後更與多位音樂家及戲劇劇團合作,參與各種不同型態及風格的演出。曾任晶華、遠東國際大飯店等指定琴師,現任君悅大飯店職業簽約琴師、勇氣即興劇團合作樂手。演出之外,她也致力於鋼琴教學與音樂教育推廣,更積極發展藝文相關活動,現為台北市演藝團隊【台灣八八】校園音樂巡迴及【緬甸國際音樂節】的企劃統籌及演出者,已經協助舉辦超過80場校園音樂會,超過二萬八千位學生參與,並協助建立台灣與國際交流之平台。
作曲家的話
From 黃凱盈 Kaiyin Huang:
過去Taiwan88每一場國小校園音樂會的開場我們都會同一個問題:誰喜歡玩遊戲? 就這個時候小朋友都會爭先恐後地舉起手,演奏者與聽者之間的隔閡也就此打開了。遊戲是小朋友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不論是演奏「蝴蝶」時雙手交叉的動作、「小火車」如火車汽笛生的雙音、「划船」描繪水波紋的規律左手伴奏,還有在「抓泥鰍」裡泥鰍在高低音域穿梭的樂趣,我期待能用最平易近人的旋律與和聲,讓這四首樂曲與孩子的心靈產生共鳴。
From 蓋洛格 Kimball Gallagher:
在四首以比才兒童遊戲為典範的『兒童遊戲』樂曲中,我試著以音樂描繪每一個遊戲,音樂裡還夾帶著一些懷舊的情感:小朋友不斷地旋轉著繩索,『跳繩』這首曲子從一次又一次繩索摩擦地板的聲音開始,當這個聲音還未間斷,一段簡單、好似美國民謠的旋律又加了進來,一開始是卡農式的二重奏,到後來加上了和聲,最後孩子玩耍的熱情減緩、音樂慢慢地進入尾聲。『丟球』整首曲子的概念就像是比賽中球所勾勒出的拋物線,當鋼琴家的手在音符與音符間跳躍,好像也勾勒出了類似的弧線。『躲貓貓』描述一位孩子單獨在尋找但卻又找不到他的玩伴,音樂裡突如而來的活力表示搜查行動的展開、突然的一陣沉默則表現出空蕩蕩的地方,最後這位孩子終於還是找到那位在躲藏的玩伴,而遊戲又再一次開始。鴨、鴨、鵝『抓鬼遊戲』是讓大家圍成一個圈,在一個規律節奏之下,鵝邊走邊輕拍每個人的頭說著:鴨子、鴨子、鴨子,但當鵝點到其中一個人並說說鵝的時候,追逐遊戲就展開了!
From 陳可嘉 Ke-Chia Chen:
這首作品是由四個獨立樂章所構成的組曲,分別是《滾鐵環》、《寶劍》、《鬼屋》、《溜溜球》。每個樂章分別描述一種台灣傳統童玩,或是兒童時期的遊玩經歷。在《滾鐵環》的遊戲裡,鐵環自由而無拘束的滾動,時而順著鐵圈的軌道快速運轉,時而無預警的倒下或是碰撞, 曲中透過忽上忽下的流動音群,加上瞬間停止,來體現這個遊戲的必然經歷。《寶劍》是一種類似擊劍遊戲的想像,孩子們先天都具有充足的想像,以及轉化虛擬世界成為自身世界的能力,例如英雄或卡通人物的角色扮演,這個樂章即以這樣的角度為出發點,描寫著充滿想像的孩子們,透過嬉鬧和劇情想像,來扮演心中所嚮往的人物,在此遊戲中獲得滿足感。曲中最重要的一個元素,是不諧和的和絃碰撞,表達孩童手握玩具寶劍對峙時的緊張感。踏入《鬼屋》相信是很多人童年不可抹滅的重要記憶,曲中透過鋼琴的寬廣音域,神祕性的音響和聲,緩慢的速度,體現出在鬼屋裡緊張不安的心理狀態。《溜溜球》是種極具方向性及彈力的一種遊戲,透過快速上下流動的音群,在兩個演奏者間流竄,利用各式的鋼琴技巧展現溜溜球滾動的特性。小朋友的想像力無限寬廣,希望透過鋼琴音樂的線條流動,節奏韻律的變化,多變的音樂和聲,而引導出孩童們心中的幻想世界 。
From 顏名秀 Ming-Hsiu Yen:
《玩具萬花筒》共包含四個獨立的樂章,每個樂章皆以一樣童玩為主題並以之為名,同時模仿一位音樂家的風格。第一樂章〈氣控跳蛙 – 向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致敬〉使用附點節奏模仿玩具跳蛙跳躍的情景;和聲結構則有著普羅高菲夫的風格。第二樂章〈釣魚轉池 – 向德布西(Claude Debussy)致敬〉利用琶音音型描寫水面上下波動的情景,並利用大跳的音程假想玩具魚躍出水面的景象。第三樂章〈風箏 – 向薩替(Erik Satie)致敬〉有著薩替循環式的和聲進行,表達風箏自由翱翔在天空的飄逸之感。第四樂章〈遙控汽車 – 向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colai Rimsky-Korsakov)致敬〉則模仿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大黃蜂的飛行》(Flight of the Bumblebee)中「無窮動」似的節奏形態,以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貫穿全曲,描繪遙控汽車橫衝亂撞的景象。